设为首页  |  收藏国学研究会
帐号 密码
目录一览
新闻资讯
2019年1月17日国学公益讲座-----
2019年1月6日国学公益讲座------
2018年12月16日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谈
2018年12月8日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谈茶
2018年12月2日国学公益讲座——风
2018年11月25日国学公益讲座——
 
武道禅修
中华传统之练武中最重要的东西(下)
  发表时间:2015-6-21  点击:812

李小龙曾经把武术的核心理解为四个字:即近身,发力。他的观点虽然不够具体和全面,但只从技击争胜方面来说,他的话自然包含了真理。就是面对敌人,你必须解决这两个矛盾,即“圆”和“一”! 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在我看来,绝大多数的武术家在他自己的实践中都没能解决最关键的“近身”这个矛盾。

在“武林风”中,我看到那些武术大师们为观众讲解他们可能是得意的招数,似乎都是些相当完美的反击技术。但观众恐怕没有注意到,他们的表演都是基于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已经完成了“近身”之后!如果没有解决“近身”这个搏斗中关键的环节,所有的技术都只能是想当然的“屠龙之技”。其实,我敢保证,大多数表演者其实是远远没有解决“近身”这一最大的难题的。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最优秀的擂台冠军们都不敢说自己已经解决了“近身”问题,从擂台效果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高手们似乎都远远不能做到胸有成竹地、坦然地面对对手的攻击。

李小龙在最初接触拳击时,就以为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以为他经过多年苦练的咏春拳绝招能在简单的拳击面前大占优势,他傲慢地对学校的拳击教练说,如果你能打败我,我就可以跟你学拳击。结果他的教训是:戴上拳套后,很快就被教师打得一败涂地,根本没有招架和还手的能力,国术中的浪漫色彩让他吃了大苦头,也让他从此走上更加务实的、以最简单的形式演绎他独特武术的实战之路。

当然,后来,我们看到的李小龙是完全解决了“近身”这一难题的。

但我敢肯定地说,绝大多数练武者终生都没有能解决近身问题,都在它面前徘徊,所以不能称得上是真正人了武术之门。 我认为:只有从“圆”人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最艰难的问题。才可以追求“发力”,打败敌人。

圆,有身体的,呼吸的,还有精神的等不同的层次。

当你在对敌中越来越自然时,会感到你身体的“圆”的运动会越来越小,就是我所说的,面对攻击,你的移动越来越小。甚至小到对手感到你似乎“不动如山”,却轻松地化解了他的所有攻击,你总是处在最佳的反击角度和状态里,让他不仅感到无机可乘,而且处处被动,也许他根本没来得及去感受,因为经常在接触的那一瞬间里。他已经倒下了。

至于呼吸,我年轻的时候练过利用对手吸气的瞬间进攻,这是绝佳的反击或者出手的时机训练。但练好了呼吸的人,他也有“圆”,就是他的呼也许就是吸,你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因为他看起来是那样的“气定神闲”,无隙可乘。我们知道,练发力也要讲究呼吸,但练到“圆”了,根本就忘了,没有意识到就发力了。就如神枪手的瞄准射击,既不是初学者的闭气,也不是经验丰富而轻轻的嘘气,而是凝神忘记了呼吸。

至于精神层次,我在其它文章里已经讲得够多,在这里没有必要多说,只有进入到了那个境界和层次,才能自然体会得出,别人是根本无法代劳的,就如思索,如佛学的“悟”,它更是超越了语育的东西。就是古人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关于“一”,内窬电许要丰富得多。涉及到关于武术的方方面面。有武功的层次,有练功的境界,也涉及到最关键的“拳劲”发力。 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当你要全身从肉体到精神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时候,你在努力实现“一”,当你在高度的放松状态中产生高度协调的整体发力时,你也在实践“一”的境界。当你完美地解决了放松和紧张这一对矛盾时,你已经做到了“一”。

你在“独立守神”时,你想象中的身体和精神,个人和自然,身内和身外,都在追求“一”。就是所谓“收视听内,训练神经,虚灵守默,应感无穷”。

至于“肌肉若一”,也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训练就能实现的。甚至可以说,片面地追求身体的训练,不但达不到“一”的境界,甚至可能是南辕北辙,根本不能达到你希望达到的目标。就是王芗斋先生说的“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一无是处”。

拳家们都知道“一”,都在为实现“一”而努力,只不过方法不同,悟性有别,大多数人终身奋斗,仍然只有在局部的“一”上徘徊。而达不到“全身如一”。更别说“圆转如一”处的境界了。

李小龙曾经说过:如果有人真的学会了他的“寸拳”绝技,就有可能打败他。

我看,他的“寸拳”和他的其它技术动作的不同在于:寸拳是用全身整力发动的,其它技术动作在“全身如一”方面都或多或少有所不足。

李小龙在他逝世的几个星期前才提出了他的本能搏击观点,就是说,他把内容丰富的截拳道内容简化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一”,即人不是依赖丰富的技术,而是依赖简单的本能进行搏斗的。

他说了他对招式的理解历程:开始理解为一拳一脚,接着认为并不是简单的一拳和一脚而已,应该包含有相当丰富的变化,最后,当他的武术上升到新的境界后。他认为,其实就是单纯的一拳一脚而已。也可以说,他是由简单的“一”升华为高层次的“一”了。

大多数人在交手的实践中肯定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面对一个对手,有时只需要极短的一两个照面,无论从表面看对方的技术如何完善,力量和速度都已经达到上乘,你都能立刻判断出他根本不是你的对手。反之,有时刚一照面,几乎还没有看到对方的动作甚至眼神,只要一个姿势,你就能知道你的对手不是等闲之辈。这就是对方的“一”留给你的整体判断。

无论如何高明的拳师,如果分解他的技术和动作,肯定可以找到种种缺陷和漏洞。但把他放在一个个特定的搏击环境中,他可能又真的“无懈可击”了。

柔道之王山下峪泰应该说有最明显的弱点:他的一只眼是盲的,就是说,他有近一半的盲区和攻防的不足。在擂台较量中。这可以说是致命的,甚至是无法弥补的。但,他却做得到多年不败,打倒了所有的挑战者。如果说他有什么争胜秘诀的话,就是因为他在整体的“一”方面超过了他所有的对手。 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国内一位“不败拳王”也是这样:从研究他的专家们的角度看来,他似乎并非有太完美的技术,如他擅长的后手直拳从理论上讲并不太适合于直接进攻,因为速度远不如前手,似乎效果应该很差,他爱用的侧踢也显得技术上不够完善。力量虽然足了,但和其他优秀拳手比没有多少速度上的优势:但看来技术单调的他却有着其他拳手难得的完整的“一”,所以,他能一次又一次地击败国内外众多的挑战者,至今保持“不败”的纪录。

所以说。“一”绝对不只是技术方面的努力完善,它要大得多,它不是小技巧,而是大境界。

这就是“一”!它在武术上当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是可以通过站桩、试力、发力等手段实现的,也可以用如苏门那样“拳中的桩”的练拳意识来实现,“一”还要做到如合气道般的与敌人融合为一,甚至与自然社会结合如一,那就不仅是身体的层次,而是精神和修养,超出了“形”的范畴了。

说到发力,应该说它涉及了武术中最核心的问题,我认为并不是短短的几段话就能说清楚的,但有一点我认为非常明确:就是,只要你懂得了“一”的真谛,你就能探索到真正的拳劲,知道武术上的发力和普通的用力的区别了。你也会明白,我们平常最爱练的拳打脚踢,打沙袋、踢木桩其实和发力没有太大的联系,只能称之为“发泄”。

这些出手的动作,你从电视里那些从来没有练过武功的演员都能演的“大侠”处就可知道了,是人人都能做的,没有练过一点功夫的人也能做得像模像样。

动作似乎完全相似,其实,效果是天差地别的,就如写字一样。普通人的姿势和书法家其实并没有质的差异,但写出来的字你敢说是一样层次的吗?

最让我费解的是:甚至在大成拳里,王芗斋先生对站桩,试力等都进行了详尽而可以说是科学的探讨,也提到了各种力,只是对发力。似乎从来没有具体提到过练习方法。不知是因为什么?我想绝对不是为了所谓的“保密”。或者是因为要说清楚太难,太麻烦,或是因为无论怎样说都难以保证能解释得科学而清晰,或者是别的原因?

而他的徒弟及后辈们就不同了,几乎个个在书里或者文章里都具体讲了各种发力的练习方法,如定位、无定位、合意、本能,以及向各个方向的各种发力练习。他们的方法也许都是正确的。但我不知为什么总感到没有能抓住要领,甚至前不久一位朋友和我谈到发力时,我随口就说他们也许练的不是这种发力,反正他们说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发力。可能是我理解的水平有限,或者理解角度的差异吧?

古代拳谱中有一句“身如火药手如弹”,对后来练武的人的发力方式影响甚大,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是用这句话来理解和指导自己的发力的。如散打和拳击运动员就是这样,一般民间武师也是这样。按拳谱说就是:都在练“创劲”和“崩劲”。太直或太促而缺乏灵动和变化。 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在我看来。如果从“一”的角度看,应该是“身如火药也如弹”才对。这是我多年的练功和实战经验的总结,我个人认为是科学的,并且是高效的。

我的观点肯定会遭到无数的非议,这又不是简单能说明的重要原则,我这里只讲一点:即大多数武术家们只关注了速度和力量在发力中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质量更加重要,一个不超过半公斤的物体和一个超过了七十公斤的物体在同等速度下产生的破坏力根本不能比较。这就是一个衰弱的老人能轻松地击倒强壮的青年的奥秘之所在,这也是从“一”的角度理解的发力。

当然,要本能和轻松自然,又要有足够的力量和速度,达到拳谱上说的“手到劲发而毫不费力”,没有科学的训练是很难成功的。

由于本文主题不是“发力”,这里我不再多说,如果有时问和机会,我以后会和大家专门探讨这个问题。

“圆”和“一”,在一个武术家身上应该能得到完美的统一。

太极拳里其实包含了科学的“圆”和“一”,但在我们眼里的现代太极拳中却感到“圆”多了一些,“一”似乎不够,没有“一”,就会如我以前说过的那样,没有真正的“桩”,所以技击效果大打折扣。我相信,当年张三丰创立的原始太极体系肯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它应该要简单得多,“圆”和“一”的结合紧密得多,因此必然要有效得多。

日本的合气道也是,它作为一种曾经被认为“完美”的防身和健身体系,它似乎有完美的“圆”(主要是大圆),但它仅仅依靠“呼吸”力,难以达到“全身如一”,就缺乏真正的、有足够摧毁力的“一”,也许是它的主要理论是制服,而不是致命反击吧?我们知道在合气道里是没有拳打和脚踢的动作的,它最主要的技术是“摔”和“拿”,这在理论上似乎是成功的,但实际效果肯定不行,在“摔”特别是“拿”的过程中常常会遭到敌人凶猛而意外的反击。

我们看到的合气道高手们通常是在普通的较量中制服一般的攻击者有效果,但在真正的街头实战中却大吃苦头,就是因为他们在关键的“一”上,没有能对凶猛的对手造成致命的威胁。 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所以我们看到如今各国的特种部队在讲到“拿”时,都强调“逢拿必打”,就是把敌人基本击败。没有反抗能力了再采用“拿”的技术。目的就是要贯彻“完全彻底地制服敌人”这个“一”的原则。

当年我和朋友在研究余拳规律时,就发现了它的许多技术其实就包含了“圆”和“一”的完美统一,这种特点是任何其它门派都不太具备的。于是,在实战中的效果通常都是:旁观者和对手都觉得你已经遭受了沉重打击,实际上,倒下的却是对手。你几乎没有什么动作就能给敌人以致命的反击,自己看起来虽然是险到极点,其实是毫发无伤。

这类技术就是运用了“圆”,让对方的攻击从你的身体表面滑过,同时借“圆”的运动,正好把手放在高速向前的对方身体要害上,这时候,你只要身体一紧,无需出手的动作,就能使任何强壮的对手倒地不起了。

我哥哥没有练过内劲,也没有专门练过运拳和发力,但他从我这里知道这一原理,也能用一点这种技术,所以,一次,他把一个比他高大的搏击教练击倒后,他说自己的拳头也疼了好几天,完全使不上劲,可见当时对撞的力量有多大,别说他没有练过硬功,就是我,在那一瞬间里,承受能力也可能是有限的。

那天,他看到我的《精武》杂志上一位作者说打败一个人从理论上说需要四年时间,就觉得好笑,说这样的练武肯定是误人子弟!不知走了多少弯路?他说,打败一个同等身体素质的人,两个星期应该是足够了,要不,练什么武!岂不是白白浪费现代人越来越宝贵的时间?

我同意他的观点,因为我和他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经验,即使从纯经验论的角度上看,两个星期都足够让任何一门手艺,包括艺术,在认真的学习者与纯粹的外行们之间,拉开明显的距离。

我想,只要正确地练习,不走弯路。达到武术的入门,具有基本的防身能力,是不需要太长时间的。 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总之,用“圆”化解,用“一”反击,圆中有一,一中有圆,是武术中相当重要的原则。能达到古代拳家说的,“虚实结合,圆转如一”(后面两句是“手后一尺,天下无敌”),应该说是武术技击和养生追求的极高境界了。

传统文化是又名炎黄文化已经日常称呼的国学,其中传统文化包括面很广,例如传统文化之经部 传统文化之史部 传统文化之子部 传统文化之集部 传统文化之书法艺术 传统文化之剪纸艺术 传统文化之戏曲 传统文化之武术 传统文化之美学 传统文化之道学 传统文化之佛学 传统文化之儒学 传统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传统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传统文化培训,传统文化研究 传统文化教学 传统文化游学 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学习 传统文化研究班 以及传统文化教学班 传统文化少年班 传统文化培训班 现在把传统文化一般概念性称谓儒学或者国学,日常称呼为国学之经部 国学之史部 国学文化之子部 国学文化之集部 国学文化之书法艺术 国学文化之剪纸艺术 国学文化之戏曲 国学文化之武术 国学文化之美学 国学文化之道学 国学文化之佛学 国学文化之儒学 国学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国学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国学文化培训,国学文化研究 国学文化教学 国学文化游学 国学文化教育 国学文化学习 国学文化研究班 以及国学文化教学班 国学文化班 国学文化少年班 国学文化培训班 国学易经培训班 国学交流班 成人国学教育 幼儿国学教育 青年国学培训 国学培训交流 国学学术交流 国学培训老师 国学培训大师 国学讲座 国学课程 国学交友风水大师段苍李道家易经风水师 起名大师古耆 道家古耆易经取名师 八字命理解析-古耆

在传统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传统文化培训,南京传统文化研究 南京传统文化教学 南京传统文化游学 南京传统文化教育 南京传统文化学习 南京传统文化研究班 以及传统文化教学班 南京传统文化少年班 南京传统文化培训班 现在把传统文化一般概念性称谓儒学或者国学,日常称呼为国学之经部 国学之史部 国学文化之子部 国学文化之集部 国学文化之书法艺术 国学文化之剪纸艺术 国学文化之戏曲 国学文化之武术 国学文化之美学 国学文化之道学 国学文化之佛学 国学文化之儒学 国学文化出了很多圣贤,在国学文化上出现了关于很多国学文化培训,南京国学文化研究 南京国学文化教学 南京国学文化游学 南京国学文化教育 南京国学文化学习 南京国学文化研究班 以及国学文化教学班 南京国学文化班 国学文化少年班 南京国学文化 传统文化 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官方网址:http://www.njgx.org/ 。兰



上条新闻:中华传统之练武中最重要的东西(上)
下条新闻:传统国学之学书法,必须记住这20位宗师(下)
友情链接:
国学研究会 | 国学文化 | 国学研究 | 国学教育 | 国学培训 | 国学讲堂 | 国学教育 | 国学讲师 | 少年国学 | 传统国学 | 国学名师 | 国学讲堂 | 国学课堂 | 国学名人 | 国学经部 | 国学史部 | 国学子部 | 国学集部 | 国学运用 | 国学书记 | 国学古籍 | 国学资料 | 国学论坛 | 国学交流 | 国学民俗 | 国学网站 | 国学人才 | 国学民风 | 玄武国学 | 秦淮国学 | 河西国学 | 下关国学 | 江宁国学 | 溧水国学 | 仙林国学 | 浦口国学 | 新浦国学 | 国学交流 | 风水易经 | 风水起名 | 道家风水 | 风水讲堂 | 风水培训 | 风水名师 | 风水研究 | 传统风水 | 风水逸事 | 风水起名 | 风水奇闻 | 风水奇人 | 风水大师 | 风水地理 | 星象风水 | 堪舆风水 | 山地风水 | 工厂风水 | 厨房风水 | 卧室风水 | 客厅风水 | 楼房风水 | 建筑风水 | 平原风水 | 湖泊风水 | 工地风水 | 公共风水 | 城市风水 | 小区风水 | 办公风水 | 风水讲坛 | 风水研究 | 风水解密 | 风水生活 | 风水起源 | 风水书籍 | 国学名着 | 风水古籍 | 国学孤本 | 建筑风水 | 室内风水 | 风水派别 | 风水流派 | 风水分类 | 道家风水 | 阴阳风水 | 生机风水 | 风水生基 | 起名课堂 | 起名研究 | 起名交流 | 起名论坛
申请链接,请联系国学研究会QQ: 951638995
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15015107号
地址: 御道街南航科技园29栋D楼-018室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门向北走100米, 御苑宾馆斜对面)
电话: 025-58599189 86319198 传真: 025-85525838 QQ: 951638995 微信: guqi8388
公交线路: 17路、65路、115路、118路、173路到明故宫下,地铁坐2号线到明故宫3号出口下,向御道街方向走100米左右即到。